目前,对于工业场地的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治理,往往只考虑短时间内的污染修复或风险管控效果,而对长效稳定性缺乏精准预测和系统评估,其表现为近年来频发的修复场地后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如何保障土壤环境治理手段的长期有效性,提升修复或风险管控过程的净环境效益已成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关注的重点。那么,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治理如何长效稳定?
重金属污染土壤
对于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修复长效稳定性的预测和评估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是完善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开展多要素耦合协同研究,研发基于物理—化学微气候调节、亦或生物—化学微生态调控的定量加速老化方法。受场地回用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前期大量治理后尤其是修复后的工业场地未能开展几十年的长期监控,重金属在场地条件下老化的原始数据缺失,因而利用人工加速老化方法来模拟评估场地的长效稳定性在目前研究中尤为普遍。而现有加速老化研究往往仅关注温度变化、冻融循环、降雨干湿循环、化学氧化等单一过程的作用,忽视多因素协同老化作用。此外,模拟评估通常以定性老化方法为主,缺乏定量老化手段,对不同场地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
二是开展长期监测,特别是针对修复或管控方案存在制度控制或工程控制的工业场地,应对其土壤、地下水等定期取样检测;对于采取风险管控的地块,应定期对其工程措施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监测周期的选择应与回用途径密切相关,必要时可以延长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杜绝“毒地开发”等事件的发生。
三是加速构建长效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实际的工业污染场地,其长期稳定性受到环境因素、场地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应充分挖掘耦合人工加速老化和实际长期监测的数据结果,筛选关键影响因子,探究不同因子间关联效应,并选取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如电镀、钢铁冶炼等),进而构建可复制推广的长效稳定性评估体系。
重金属污染土修复设备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不同治理技术的系列标准,应增强具体内容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提高相关技术标准或指南的有效性。对于全流程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监管部门,应充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科学的管理审批和信息共享流程,提高监管和工作效率。此外,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应及时对场地进行公开公示,适时开展相关科普交流活动,帮助普通民众树立正确认知,降低周边民众的心理隔阂,减少或避免“邻避效应”的产生,土壤修复设备可以保障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辅相成。